|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天下互动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给朋友的同学办了一件小事,朋友捎话说,同学对此表示感谢,还说哪天请你吃个饭呢。一听这话,我笑了。“哪天请你吃个饭”,就像歌曲《酒干倘卖无》唱的———多么熟悉的声音。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情,总是要夹杂些人情去做。而但凡帮人家做了点事,人家总是要口头道个谢;现在光道谢又似乎还不够,于是往往再加上这么一句:“哪天请你吃个饭!”当然,这种情况下办的事,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是有分量的“大事”,那恐怕就没这么简单,应当是别一番情景了。
在下不才,帮不了人家什么大忙,但偶尔给人家做一点小事还是有的。于是,“哪天请你吃个饭”这种话就渐渐听熟了。经历多了,每当听到这句话,我便不禁玩味:这“哪天”到底是哪天呀?其实,你懂的:所谓的“哪天”,多半并非实指,纯粹客套而已。在一般情况下,“哪天请你吃个饭”只不过是“谢谢”的后缀语———因为“谢谢”二字音节太简单,为了走出词汇贫乏的困境,人家总得多说上几个字嘛。也就是说,这个“哪天”,大多数永远不知是哪天。
有时碰到还算熟悉的,我也开个玩笑将他一军:“到底是‘哪天’?不如就今天!”趁他一愣一愣之际,哈哈一笑马上闪人。好在现在不像当年,吃饭的确不成问题(相反,请人吃饭有时倒不是那么容易了),否则,人家还真以为你好在乎他一顿饭呢。与“哪天请你吃个饭”类似的,还有“哪天过来玩呀”、“哪天,那个……哈”,等等,其实都只是为了表示热情的客套话,当不得真的。你想,这些话连基本要素都不清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基本要素,完全就是打个哈哈而已,教你如何去信他?“哪天”是哪天?千万别较真。你要是较真,一不小心就会逼得人家发愣,那就太不好玩了,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哩。
话说回来,这虽然只是客套话,虽然大家听得多了,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话说得多了,容易给自己贴上一个“说话不靠谱”的标签倒是真的。人生识字糊涂始,人生失信“吃饭”始。别小看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可能你的失信意识就是从这里萌芽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从大量的典籍来看,我们的先人是十分重视信用的。曾子杀猪教子、季布一诺千金、魏文侯冒雨赴约……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在历史上随便可以列出一大串。孔子说,治国靠三点:足食、足兵、足信;如果做减法,可以先“去兵”,再“去食”,但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所以,“信”对人与社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难怪连江湖草莽都动辄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当作行为准则。
从理论上来说,现代人也知道诚信的重要性,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甚至把它比喻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然而,现实却是,某些人连第一个身份证都在造假了,哪里还在乎区区“第二个身份证”?所以,现在困惑我们的一大社会问题,恰恰就是诚信的缺失。那种传说中的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人和事越来越稀罕,坑蒙拐骗等践踏信誉的事倒是越来越常见。因为失信现象太普遍,让人们觉得和他人打交道心里越来越没底,与人相处的安全感也越来越低。为什么这么多人无视失信、“乐”于失信?因为在他们看来,失信伤人不伤己,所以无关紧要。其实,从长远看,失信伤人亦伤己,甚至自己受伤将更重。失信对别人来说,受的顶多是皮肉伤;对始作俑者而言,不伤则已,一伤就深入腑脏。周幽王失信身亡,“狼来了”的故事最终受害的是主人公自己。这样的事例,同样可以随便列出一大串。
这么说,还是让自己有一个守信的形象为好。既然无意请人吃饭,既然不想接待人家,那就不卖这个乖又如何?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不提也罢。宁愿让人觉得你不够热情,别让人觉得你不够诚信。偶尔失信尚可理解,特别要紧的是,千万别让失信成了常态。真到了这个地步,要改变人家的印象就难了。
对经常失信的人,别人往往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比如,我有个熟人(因为他失信是常态,只能说是“熟人”,已够不上“朋友”之称),曾经几次和朋友们约好时间去干某件事情,但总是到了时间却没下文。后来,他说什么我们都不当回事了,即使哪天他真能如约前来,我们也不会专门等他,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反正要误事也是误他的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没有信誉的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长期和言而无信的人打成一片,如果没有在潜移默化中随波逐流变得失信,那可以说是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李伟明)
<img id=\"aimg_43d0m\" class=\"zoom\" file=\"http://www.qsren.com/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border=\"0\" alt=\"\" />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