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天下互动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谢丽华,《中国妇女报》前副总编,《农家女》杂志创刊人,两次接受央视《东方之子》、《半边天》栏目专访,获“国际女能人奖”、“英国妇女出版创新奖”和“国际妇女年度领导力奖”等荣誉,长期致力于农家女发展事业。
& C0 X8 g& K' ~7 K0 b9 M$ G5 j& O: l% @ 而今,已退居幕后的谢丽华,依然亲切健谈。初次见面,她就自开玩笑:“从前别人叫我谢50,爱买50块钱以下的东西;我说我现在进步了,改谢80了。”
8 I0 w; @) B+ g4 E6 o 谢丽华坦言,在20多年的“农家女”生涯中,前15年几乎没有个人生活。“就像进入一个轨道,有很多事要做,不做不行,无法偏离。”然而,随着事业发展和时间推移,作为妻子、妈妈、姥姥,不同身份的谢丽华开始一步步对工作放权。
4 _8 c: w9 G2 C9 n$ B “从报社和杂志退下来,有更多的精力忙农家女的事情。”退休后的谢丽华给自己制定了“424”计划:40精力继续农家女工作,20时间在国内或国外旅游,剩下40照顾家庭。
1 X4 u' `1 I! z# {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妇女领军者,如今无声无息地退居幕后。“十几年前,刘晓庆是有名的富婆,曾经也有人想开发我,认为我的资源可以做到同样的程度,但我没有那样的欲望。” 8 G* c1 ?8 S2 ?6 a
1993年,一心想办一个以“单身世界”为主题的刊物的谢丽华阴差阳错从领导手里接过了《农家女》杂志,攥着“娘家”《中国妇女报》借给她的6万元三年期借款,谢丽华不免忐忑:“除了我的工资和这6万块钱,新杂志的一切开支全部由我来担,好像一下子被逼到了创业的绝境。” 6 ^1 }0 n* S' Y% ~: |( g7 ^$ Y5 N3 M
1993年的月刊《农家女》8毛钱一本,一年9块6,每期印5万册。头三年,由于没宣传经费,谢丽华依靠个人能力四处奔走,订阅数从1万册上升到8万多册,但受阅读群体低消费特点影响,杂志几乎没有广告,而6万块钱在头半年就已所剩无几。 & j* W; Q J" W: g2 C
拉不来广告,发行也很困难。“那三年我几乎没有个人消费,全部精力放在杂志上。做了就要做好,但我没想到会这么难。”
# t/ Q; G3 n2 v, q 一次偶然,谢丽华遇到了一位名噪一时的股票操盘手。该资本能手提出,带50万入股杂志社,但需将杂志办成一本知识性的黄页式刊物。为了生存,谢丽华拿出诚意当即改了一期,对方则为杂志注入5万元资金。
5 V4 V$ {+ `& d) W3 U. S8 | 实际上,这位操盘手是希望借杂志在北京买房。“当时外地人在京不能购房,他提出由他出钱,但以杂志社名义购房,然后杂志社用房作抵押到银行贷款50万。” ( D$ R( Q: e5 s
“这在商业上再正常不过,但于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谢丽华坦言,在一点点地知道了合作者的真实想法后,她将钱撤了出来。“对于刚创刊的杂志,责任感和价值观让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市场操作。” 9 m. l" a% w+ c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广告和投资的市场之路都走不通的时候,谢丽华遇到了运作公益项目的机遇。
, R$ a; T; t' {; P9 \9 @3 Z 1995年,通过冰心女儿吴青的介绍,谢丽华认识了已在北京设有办事处的福特基金会驻中国的项目官员白梅女士。在听了她创办《农家女》的坎坷后,白梅当下决定先订一万册杂志,通过福特基金会向中国贫困地区妇女赠阅。 4 N: z, L' b8 B9 k1 r5 w* m& Z3 U
“只要有了这一万本赠阅,杂志就能存活下来。”在白梅的指导下,谢丽华开始学习写申请争取非政府组织的妇女项目资金。不久就和福特基金会合作开办了生殖健康专栏,福特基金成了赞助者,谢丽华的天地由此变得广阔。
( d- o8 w: C( s7 l 通过参加国际妇女会议,谢丽华认识了更多国际基金会和妇女组织,这催生了她的第二个项目――与环球妇女基金会合作扫盲事业,包括去国外公益机构考察。原本“土得掉渣”的《农家女》,一步步走向了世界。
# K" o2 f1 {" j, \ 退休时,谢丽华交出的《农家女》没有负债,还有积累。此外,她还创办了一个拥有300平方米的服务机构“农家女中心”,和一个3000多平方米建筑的农家女学校,可以说,谢丽华运营之成功,即便是在非政府组织中也实属少见。 . j3 h8 R( c, S- w+ V j# [
出于对农家女事业的热爱,谢丽华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只要能做就不断尝试。2010年,为了探索城市和农村养老模式,她在京注册成立了“北京东城区农家女居家养老服务社”。在她看来:“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只要有心,就有很多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