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
快捷导航

民营书店危机:死亡还是活着 这是个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2025|回复: 0
发表于 2013-1-23 19: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合天下互动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曾经是城市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成都时间简史书坊、上海万象书店,在2012年春节前,突然倒闭。再两个月前,光合作用书店的全国连锁店停业。停业当晚,北京图书供应商包围了光合作用书店在北京的几家书店,争抢店内所剩余的货物。

2010年开始,北京“第三极书局”、上海“季风书园”来福士店、静安寺店等4家分店、大夏书店、广州三联书店天河店等书店相继停业。倒闭名单上,甚至还有著名的连锁书店席殊书屋等。

面对网络书店“半价售书”、“0元售书”和“买100返200”的竞争,实体书店的消费者纷纷转向了网购。

“实体书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网络书店、电子书的时代,资本、风投看中的不是网络书店的盈利,而是看中的靠卖书长期聚集起来用户流量和人气。”《中国图书商报》原总编辑程三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广州方所书店开张以来,人流量很大。对大多数民营实体书店来说,读者愿意参加他们的活动,但是更愿意在网上买打折书,来书店更像是一场郊游。

“消失的上海诚品”

“民营书店前几年倒闭是因为房租和人力成本上涨,现在这批倒闭主要是因为网上书店的恶性价格竞争。”已经倒闭的上海诚品书店(非台湾诚品书店)嘉定店的经理单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上海诚品书店曾经在上海有8家分店,总店在徐家汇。李老板原来是上海一名教师。因为喜欢读书,去台湾访学时经常去台北的诚品书店,回大陆也打算开一家类似的书店。

在工商局登记申报时,发现台湾诚品书店没有在大陆注册商标,就用了诚品书店的名字。后来,台湾诚品书店来大陆发展,还曾经托人找他转让店名,他开出了台湾人没法同意的高价。

上海诚品书店前3年的日子倒也过得去。“基本上个体书商的图书都是五到六折给我,国营大出版社的书在六折到七折之间,我这边老顾客是八五折到九折,赚到毛利为20%,除开增值税、营业税、人工和店铺租金,图书基本上没什么实际利润,主要靠文具、贴纸赚点钱,最后书都积压在手中。”李老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随着上海房价不断攀高,李老板在上海的8家书店店面租金也水涨船高。以嘉定区人事局旁的诚品嘉定店为例,原来每月的房租为1500元,后来一路涨到6000。市区的徐家汇店价格更是昂贵,任凭他怎么压缩人力和成本,书店还是出现了资金流转困难。

又熬了两年,上海诚品书店现金流中断,开始拖欠民营供货商的书款。民营书商停止供应新书,要求他结算已发货的书款。上海诚品经营进入了恶性循环,新书大幅度减少,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减弱。加上贝塔斯曼又在他店旁开设了面积比他大两倍的书店,更使得他的书店里人烟稀少。

最后,上海诚品书店的李老板以“自己的手段”解决了困难:把8家书店转让给自己的员工,书店更名为诚信书店,更改了企业法定代表人,自己躲到了安亭新镇隐居,借此躲掉了几百万书款。

单峰这时从店员变成了书店经理。为了节省成本,他从人事局的办公大楼搬到马路对面的工人文化宫的门面房里,将店面减少了一半。为了盈利,他开始增加旧书出售业务,在店里也开始卖电子软件、音像制品,也偷偷卖盗版碟和盗版书,开发所在区域的图书馆、学校的集体用户。

文化局下属的执法队,去书店搜查了几次盗版书和非法出版物。此时,业主调高店铺租金,加上店员工资的不断提高,网络书店的打折战进一步加剧,连续亏损的压力下,上海诚品最终停业关门。


9 q* V, r8 E6 C4 T' o" ~

实体书店迟早会灭亡?

上海季风书园也刚刚经历了阵痛。

“实体书店迟早会灭亡。”季风书园董事小宝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0年7月,季风书园关掉了来福士、静安寺和地铁沿线等几家书店。从开店起,季风书园一直在地铁人流量大的车站和上海的一些大商场开设书店,在十几年里,不断发展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

目前,季风在市区只保留了陕西南路的总店,在偏僻的郊区华东师范大学校区里开了一家新店,同时在淘宝商城上开了网店,希望通过减少成本的方式,避过艰难的局面。

“我们总店的租期将于2012年年底到期,租金会涨多少很难说,希望业主能够体谅我们这个行业。”季风书园的老板严搏非希望能够按照目前的合约续约成功。

上一次季风总店合同到期,无力承受大幅上涨的租金,面临停业风险时,上海的媒体、学者、作家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呼吁和帮助,最后市里高层领导过问,才最终以优惠的价格继续承租。

“现在我们还没有和地铁公司谈续租合同,我会坚持经营到最后一天。”严搏非对南方周末透露,上海的一些领导已经注意到民营书店的不断倒闭现象,目前已经对包括季风书园的民营书店展开调研,近期会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扶持民营个体书店,缓解他们的经营困境。

严搏非和北京风入松的创办人王炜是好友。风入松书店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但在这些年里,它的经营始终没有走出困境,现金流紧张,运营困难。如今,停业的风入松,和倒闭的光合作用书店一样,无法偿还出版社的书款,只能是破产、停业。

“王炜的风入松只卖人文社科书,书店库存积压严重,最高的时候有1400多万的库存,对学术的热情误导了他对图书的采购,比如《海德格尔选集》一次就进了2000本。这样的学术书太多,资金周转太慢,最后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严搏非这样分析风入松的关门原因。

薛野的西西弗书店走的是和季风完全不同的模式。这家1993年成立于贵州遵义的书店,坚持到了现在,发展到近20家规模,成为西部省份最大的民营书店。

创始人薛野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书店能活到现在,归功于自己的小心和谨慎:“图书零售利润微薄,西西弗租地有自知之明,我们租一流地段的二流房子,不是楼上就是地下室,书店有点品牌效应,一般会给地主带来些生意,租金他们也会打折,我们签的合同时间都很长,所以才能够活到现在。”现在的西西弗书店,除了书和音像外,还有咖啡馆、创意产品制作和销售,以及杂志和广告经营。

巴黎老牌书店“莎士比亚”,自诞生起就是文人聚会的俱乐部。通过法国政府对出版产业直接的财政拨款和一些基金项目,中小书店会得到多种补贴。现在,书店第三代经营者西尔维娅正为书店寻找更为现代化的方向,比如开辟文学咖啡厅,开办文学节。

书店、咖啡馆、会所?

2011年11月25日,广州方所书店开张。这家模仿台湾诚品的书店,一反常态,选址在广州太古汇,在这家高端的商场与爱马仕等奢侈品店做起了邻居,店面达1800平方米。方所开张两天,营业额就达到了30万元。

这家书店的老板是设计师毛继鸿,2005年去台湾时,他发现了诚品书店,从那里背回了21箱书。挖来了台湾诚品书店的前总策划廖美立和诚品书店敦南店的前店长罗玫丽,香港的艺术顾问又一山人,一起开起了方所书店。

毛继鸿的父亲曾供职于新华书店。在他眼中,新华书店空间过于庞大,图书品种过多;个体的小书店空间又太小,图书数量少,缺乏选择余地。诚品书店则成为他眼中的好书店样板。

表面看起来,方所书店和台湾诚品书店的设计不同,但在经营方向上,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店内所陈列的商品,除了图书、杂志、画册外,也有文具、服装、手袋、装饰品、厨具等,还有咖啡和品酒内容。

在运营思路上也和诚品相同,除了卖书,还提供延伸服务,比如店内的方所推荐、媒体推荐、网络意见领袖推荐等书架。从开张开始,方所每周都会请梁文道、廖一梅、冯唐等作者,举办一系列的人文讲座,在短时间里,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

这也许是太古汇的老板所乐意看到的。书店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气,带来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和很多商场精明的老板一样,太古汇也给方所书店的承租方场地租金优惠。

, t: R3 F" _6 u' T+ W

“方所很难说是一家书店,它实际上是一家挂书店招牌的综合商业机构,它设计精美,出售咖啡、文具、服装和日用品,也有展览、演讲空间,这条路可能是未来书店的发展方向。”诗人兰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同样在广州的学而优书店,也早已在综合经营上下功夫了。老板陈定方几年前就开始在实体书店里卖咖啡,原因也很简单:单纯卖书已没有盈利和生存空间了。

“单向街”书店取自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最早的单向街是一个艺术画廊,经营不下去转给了许知远和他的朋友们,后来他们每人出资5万元,改建成一个小书店。

在书店开张时,老板许知远这样描述书店:“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每到周末,这里的人会格外多。沙龙主讲人有评论家、乐评人、作家,也有画家、导演、戏剧工作者,开张6年来,靠着每周的沙龙讲座,形成了品牌和影响力。作为书店,单向街名声在外,但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现在只剩蓝色港湾一家目前维持正常运转,没有盈利。

“书的利润太薄了,蓝色港湾这家店如果合同到期,租金不能持续优惠,这家店也只能是关闭。”许知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上海的2666图书馆,藏在上海南京西路1025弄的静安别墅里。这家打着会员制私人图书馆的沙龙式书店是上海的几个媒体人创办的。

2666图书馆有点难以归类,它卖的书是人文社科类,而且都是签名本,以借书、卖咖啡为主,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放电影,搞讲座,请作家、学者、导演、音乐人来交流,搞会员制,收会员费。

“否则要饿死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出租场地是按照人头来算饮料费。”得益于老板石剑峰媒体职业,有时候,一些出版社的活动和采访也安排在这里进行,2666也获得点场地租金,贴补日常的费用。

这两家书店面临的问题一样,书店举办的活动读者爱参加,但书更愿意在网络上买打折的。许知远说:“大家喜欢书店这个公共空间,但来一趟更像是装饰性的郊游。”

上海书城总经理沈勇尧:“新华书店只有点小利”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发自上海

新华书店系统下属的网点、门店图书销售量下滑,包括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诞生并高速增长的大型书城模式,也已经碰到天花板,甚至进入了下滑通道。

南方周末:图书销售是一个暴利行业吗?在出版商看来,一本书经常是按定价的六折到六五折批发给新华书店的。

沈勇尧:卖书不会有暴利。暴利的行业都要上“胡润富人榜”,我们中国出版业和发行业这么多人,都没有人上去。

新华书店只有点小利。全国中小学所有课本是我们发的,这以前是我们的政治任务,现在是我们的生存基础,贴补教材以外的图书。新华书店现在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图书销售以外的业务,比如卖音像制品、学习用具、电子软件等。

南方周末:现在新华书店还享受什么特殊政策吗?

沈勇尧:我们新华书店是国有企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1937年在延安清凉山成立,解放之后都是派部队去接收店面的,接收到的店面地段相对较好,一般都是在道路的拐角处、人流较多的地方,同时旁边往往还有银行、邮局。这些房子一类是国家给新华书店的财产,另一类是房管所的房子,新华书店只需交象征性的房租。和个体民营相比,我们从传统上留下了一些房产,家底厚一点,在成本支出上少一些;二是教材的发行,虽然现在发改委要求采用招标,但除了极个别地方改由邮局发行,绝大多数仍然由新华书店在做。

原先图书批发权只有新华书店有,后来出版社开始自办发行,个体民营的企业也介入图书批发了。

1980年代初,国家对社区开发有“配套设施”上的规定,此时国营书店都是以很低的价格从房管所租下店面,基本属于无偿划拨。但从福利分房取消后,地方政府的“配套设施”也不再提了。新华书店一般在老城区有自己的物业,但在新城区,也得按市场价格租房,与一般的民营书店一样,经营成本就高了上去。所谓的“特殊政策”,就剩下一点税收返还优惠政策了。

南方周末:哪些税收优惠?

沈勇尧:根据国家的政策,农村地区的新华书店享受税收优惠,城市的新华书店则不能享受。拿上海来说,只有崇明县还有先征后返的免税政策。

现在的情况是,“越是发达的城市,新华书店越穷”,原因一是城市里人口负增长,教材发行量在减少;二是城市的新华书店享受不到免税政策。

新华书店不像中石油等国有企业,向国家讨一个政策,旗下各地分公司都可以享受。一家地方新华书店注册在哪个地方,就要看当地政府的政策,已经“属地化”。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文化产业链很多,新华书店只是其中很细的一条,就无法得到很多关注。

南方周末:今天的新华书店,还承担哪些意识形态职能?

沈勇尧:党中央的报告公文,领导人文集,法律文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读本,往往以新华书店为窗口输送出去。所以新华书店不能倒,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不能关。不过现在这一块的量相对缩小了,定价也相对较低,基本赚不了钱。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网络书店发起的价格战?

沈勇尧:必须制止。现在网上书店打起折来完全不讲规则——明明是六折进价的书,竟以四折卖出去。各家网上书店互相竞争,你四折,我三九折,他三八折,然后再互相告状、互相扯皮。把整个图书市场都搞乱了。

一些网上书店通过牺牲图书业,赚取大量客户的基本信息,以发展其他产业。图书单价较低,牺牲一笔也就十来块钱,换来一个客户的信息是划算的。

我希望政府能通过立法来规范图书销售市场。据说德国就规定了一本新书上市后必须先在实体书店销售,一段时间后网上书店才能开始卖,并且对打折的幅度也做了严格规定,销售价格不得低于成本。还有网站随意转载的现象,都亟需立法来解决。

南方周末:网络书店的冲击对你们影响大吗?

沈勇尧:国有书店靠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资源还扛着,但一直扛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上个月我在书城巡视卖场,一位老先生在和我们销售人员讨价还价,他买了二百多块钱的教辅图书,一定要让我们给他打折,理由非常简单:在当当和卓越网等网络书店,图书七折都能买到的,我到书城买,是给你们面子,你们应该给我打折。

维卡官网:www.onelife.e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18-2020  One生态中文学习网  Powered by©onelife     豫ICP备12023128号 豫公网安备41010302002471号